>>族史考证

 

从碑刻看丰城氏族来源问题

 

作者:剑川(毛静)
转自:丰城·荣塘网

 

  丰城近年陆续出土的碑刻记载了许多有关家族迁徙来源问题,这些金石史料的记载与现在一些族谱的文字记录有一些出入,有的甚至有较大的差异,其中的原因复杂多样,是一个社会学领域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除了土著的熊、罗、胡等姓以外,丰城一些姓氏如徐姓、黄姓、赵姓、周姓等姓氏,主要是唐宋以后陆续迁入的。出土碑刻证明,一些姓氏的迁入始于唐末、五代和宋初,这与“黄巢之乱”、五代时期战乱、宋代平定江南、金兵南侵、宋室南渡等政治军事活动相适应。例如淘沙范氏,“自五代时由钱塘徙居丰城之楂村”,即今后坊(《范容末墓记》)。觉溪(今秀市潘桥)徐姓,“当唐末自抚之宜黄徙于豫章之丰城,支分派别居角陂者,至今十余世。”(《徐庭秀墓志》),“系出孺子,由远祖徙居抚之宜黄,至十一世祖全,复自宜黄还丰城,居觉溪上。”(《徐小五上舍墓记》),说明这一支徐姓与现在白土徐姓同出东汉徐孺子之裔,到唐代御史徐韬迁居丰城,子孙有赘居宜黄涂氏者,唐末迁丰城后改回徐姓,这一支就是秀市徐姓的主要来源。还有赵姓,“罹建炎兵祸,侍驾南渡,家於豫章”。众所周知,金兵灭北宋以后,大量赵氏宗室跟随官民仓皇南奔,散居江南各省,并与江南民间人士通婚。如宋太祖六世孙女赵普善,身份上属于“宗姬”,她在幼时随父母南渡豫章,不久父亲去世,母亲王氏只好把她下嫁给筱塘厚郭胡唐辅(《宋宗姬赵氏墓志铭》)。另一位宗室女子赵汝靓,是商王赵元份八世孙女,曾祖父赵士武“靖康避乱,官于豫章之丰城,因家焉”,失去宗室优越待遇的赵氏家族把女儿嫁给了读书人范允元(《宋孺人赵氏圹记》)。河东一带的周姓,其先祖“自饶自安仁,避五季乱,徙居于豫章丰城之凤舞里”,也就是说他们在五代时期从现在的余江县迁到杜市的坑头村落户的(《宋故周公居士墓记》)。
  情况较为复杂的还有黄姓,实际上除了本地原有的黄姓之外,较为知名的外来黄姓有宜黄、金华两支。如秀市、淘沙交界处的黄姓,“始祖自抚之赤兰徙居宜黄,五季之时,自宜黄徙于洪之丰城,遂家于富城,迨今凡十世矣”。(《宋故弟兴周墓志铭》),北宋碑刻《黄昌孺墓志铭》也记载“吾族系出抚之宜黄,六世祖徙居洪之丰城,遂家于富城乡”。几乎同时迁到秀市的另一支黄姓来自浙江金华,定居于沇江,他们因为同迁自金华的修水双井一支北宋出了个黄庭坚,所以沇江黄氏在南宋时就开始用模糊族源的办法,不顾自己与双井黄氏是同辈关系,改称自己是双井黄氏的后代。如《黄肃卿墓志铭》称“其先婺之金华人,派分於豫章分宁之双井,而蔓衍于丰城之沇江”。到南宋以后,沇江黄氏出了很多高官富室,甚至有“九子十尚书”的传说,其地位迅速超越富城黄氏,导致元明以后富城黄氏被迫放弃自己的族源,来参与沇江黄氏的修谱活动,到明代以后基本合流,富城黄氏从此销声匿迹,包括土著黄姓在内,都自称系出沇江。
  族源到后世被变更的情况还有陈姓和甘姓、毛姓等,现在陈氏族谱大多自称是北宋时自德安义门陈门分迁而来,实际上北宋以前丰城陈氏本身就是一支土著,至少桥东、秀市一带的陈姓在北宋就定居于此(北宋《陈师逸墓志铭》),由于义门陈氏名气实在太大,后世子孙都放弃土著身份,自称族出义门。
  一般丰城甘氏均称出自南唐江南兵马钤辖甘从矩之后,源出骊塘。如揭傒斯曾为甘果撰铭说“君之先丹阳人,南唐时有曰从矩者为丰城兵马钤辖,因家焉”(《甘景行墓志铭》)。而丰城晋代就有一位辅佐许逊治水的丰城土著甘姓部落首领甘战,这一支土著甘姓曾经客观存在并一定大量繁衍,但后世的情况不得而知;毛姓族谱均称出自南唐御史毛雅之后,而南唐丰城本身就有毛姓存在,其家族著名的如学者毛炳,甚至在《南唐书》和《江南野史》中有传。这一支土著似乎也没有了下落。由于没有更多的土著人碑刻出土,他们是否也属于族源合流兼并的情况,这一推论值得进一步探讨C。
  由于金石史料的真实性比后来的族谱资料更为可靠。因此,我们应该加强金石碑刻方面的征集与研究,从中探求氏族与家庭方面的真实情况,为我们对当时社会形态的了解提供有力的史料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