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宗亲网>人物

 

现代教育家黄其华

 

作者:黄惠龙

 

  黄其华(1902年-1984年),福建省惠安县前黄乡西园自然村人(今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前黄镇前黄村西园自然村),曾任厦门双十中学校长、董事长,民革厦门支部召集人,民革中央委员,福建省政协特邀委员、厦门市人大代表、厦门市政协秘书长、福州市政协委员等职。他出身贫寒,却心有阳光,向往自由、平等,是陶行知教育学说的实践者,厦门市推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第一人,与蔡元培有多次会晤;他为国为民,抗美援朝战争中,黄其华更是发动民革党员捐款1.4亿元支援抗美援朝。

 

出身微末 室外旁听

  黄其华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中人口众多,家境贫寒,1904年,黄其华的父亲黄进益携全家八口人离乡背井,辗转迁居厦门禾山。在厦门定居后,家道并没有太大的改变,渐渐长大的黄其华因为交不起学费未能入学,早早就在厦门一所中学里当校工,赚钱贴补家用。
  幼小的年纪就扛起了养家的重担,但好学的黄其华却在这里发现了机会,他常常利用休息的闲暇躲在教室外偷听老师讲课,终于,一次偷听时被校长撞见,问及他的身世后,很是同情,就允许他作为旁听生在教室内听课,从此,黄其华就一边打工一边听课。由于他的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最后还被学校保送到福州青年会中学继续学习。

 

双十掌舵 赋诗励志

  厦门双十中学创办于1919年,前身为双十乙种商业学校,由马侨儒创建,为纪念辛亥革命,取名“双十”。1929年,该校正式定名为“厦门私立双十中学”;1956年,改为公立中学;1957年成为福建省重点中学。因其办学历史悠久,桃李芬芳,英才辈出,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民国13年(1924年) 黄其华毕业于福州青年会中学高中部,应马侨儒之聘到厦门双十中学任教。担任第一任教务主任,全校教职员共计12人。1926年春,校董会聘请厦门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王宗仁兼任校长。王宗仁事务繁多,校务实由黄其华先生负责。1930年7月,王宗仁校长因受青年会新制度的限制(不得在会外兼职),辞其双十中学校长兼职。8月,校董会聘黄其华任校长。在他担任校长的1935年,双十中学不但是闽南学生人数最多的学校,同时是最好的完中,并附设小学部(即中学部有学生700多人,小学部有学生400多人)。为激励师生奋发向上,黄其华为该校赋诗:
  回首围灯共砚处,涛声弦诵读书堂。
  勤毅信诚垂宝训,乐群敬业缅津梁。

 

大师领路 推陈出新

  黄其华的一生中,最崇拜的两个人,一个是陶行知,另一个是蔡元培。
  黄其华把陶行知称之为自己的“带路人”,在黄其华眼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一笔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教育遗产。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仅影响着黄其华的教育观念,而且也影响双十中学的办学走向,双十中学的办学之路,正是在陶行知的引领之下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着、实验着。
  1924年,黄其华从福州青年会中学高中毕业后就应聘到厦门双十中学任教务主任。走马上任伊始,他就对双十中学的创办人马侨儒提出一个条件:“我已立志以教育工作为终身职业,同时已找到一位教育大师陶行知做我的精神导师。我将采用他的教育思想作为我办学的方针,拟用初办的双十中学作为实验学校。您如同意,让我试试看。”而让黄其华没有想到的是,马侨儒不但没有反对他的想法,而且对他的这一提议非常赞许,并同意他按照其思路走,把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作为办学的宗旨。而黄其华当年提到的“实验学校”,其实就是现在行知实验的雏形和标本。
  黄其华把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归结为三个统一:即生活与教育统一;社会与学校统一;教、学、做统一。他认为,后一个“统一”,是教育方法之灵魂,因为在他看来,教、学、做实际上就是一件事,而“做”是中心。黄其华在双十中学当董事长、校长的二十几年里,始终把陶行知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实践中。他不仅贯彻陶行知的教育主张:“在做中教、在做中学”、“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从老师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老师的关系说,做便是学”。他还付诸于行动,极力提倡师生生活打成一片,教师的教学场所,不限于教室,广阔的田野就是课堂。他要求学生要积极参与各种课外活动,如体育、音乐、美术、戏剧和各学科研究会以及社会服务活动,尤其是爱国运动、抗日救亡运动等。正是在他的倡议之下,双十中学的学生爱国热情高涨,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就连日本的《朝日新闻》(1938年3月)也报道了厦门抗日的消息,标题为《双十中学是厦门抗日策源地》。
  陶行知极力主张女子教育与男子教育提到有平等地位,这对黄其华的办学思想产生积极的影响。双十中学于1927年实行男女同学,开创了厦门市各中学的先河。黄其华也深受陶行知平民教育思想的影响,为平民子弟的教育倾注心血。双十中学是一所私立学校,也是一所较为贫穷的学校,但每年都有免费的名额,而且是逐年增加,到了30年代,免费生占了全校生数的四份之一,对培养寒门好学的学生,起到积极的作用。
  如今,双十中学的老前辈林嘉禾还珍藏着一篇黄其华早年撰写的文稿,题为《陶行知的教育与厦门双十中学》,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从中了解到黄其华对陶行知的景仰和崇拜是如此之深,无人莫及。而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却把自己的那份情感、那份膜拜、那份渊源转嫁给双十中学,使该校成为厦门市乃至福建省最早推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学校。
  黄其华也十分认同蔡元培所提倡的“美育”主张,1929年,蔡元培莅厦讲学,黄其华与其会晤几次,并请其为学生会的半月刊《炉炭》题写刊名。蔡元培待人接物的高尚风度,在他的脑海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黄其华还在文章中这样写道:“我在陶行知、蔡元培两位伟大教育导师的指引下,在双十中学工作期间,严格遵守前辈教育家所提‘德、智、体三育并重’为教育准则。提出‘德、智、体、群、美五育并进’的口号。这个口号不光写在标语上,也不光印在校刊上,而是鼓励全体师生天天时时身体力行之。”

 

抗战爆发 奔走救国

  1931年9.18事变爆发,为了扩大反日爱国运动,厦门首发组织抗日救国会,黄其华被选为该会五个常委之一。厦门抗日救国会串联闽南各县反日团体和人士,组织闽南22个的抗日团体联合会,会址设在厦门建筑总工会内。黄其华偕同许春草等人前往菲律宾、香港等地宣传抗日并进行募捐。他和张圣才等人在厦门创办《抗日新闻》。
  同期,《星光日报》副刊《繁星》成为抗日救亡的重要宣传阵地,为培养新闻人才,《星光日报》社长胡资周曾与黄其华合作,在双十中学举办有30人参加的新闻学习班,以《星光日报》为学习基地,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他们中一些人后来成为颇有成就的新闻工作者和文化人。其中,历任《仰光日报》编辑、《兴商日报》总编辑马寒冰(原名马国良),历任《战时文艺》《刺笔》《闽北日报》《青年日报》《大成报》《新中华月刊》《公论报》编辑、《新商晚报》副总编辑、《展望》周刊编辑部主任、新文艺出版社编审耿庸(郑炳中)就是从这个班走出去的学生。
  1938年5月11日厦门沦陷,黄其华以个人的名义到新加坡、马来亚发动爱国华侨募捐抗日。黄其华在厦门是一位知名的抗日人士,日寇到处张贴布告悬赏一万元要捕杀他以解泄恨,幸已离开厦门赴马来亚。
  解放前,已有民革的前身之一的“民联”成员在厦门从事革命工作。在厦门,民联活动始于张圣才和黄其华。1948年,张圣才到福州参加“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简称民联)。同年10月,张圣才、黄其华往香港与中共华南局负责人潘汉年会晤,经中共华南局同意,用“中国现代促进会”名义,联络丘廑兢、刘浑生、林梦飞、张奋生、吴月秋、林肇东等人,进行地下革命活动,为解放厦门做出了贡献。
  1950年1月,民革福建省分部筹委会成立,刘通为召集人。1950年8月,民革福建省分部派黄其华来厦筹建民革厦门支部。1950年10月16日,民革厦门支部筹委会正式成立。省分部指派黄其华、丘廑兢、林荣向、白三江、吴幼莼等5人为筹委,黄其华为召集人兼任宣教组组长,黄文宪为秘书组长,丘廑兢为登记审查组组长,会址设在厦门市苏厝巷2号。此间,黄其华发动民革党员捐款1.4亿元支援抗美援朝。

 

海外办学 援手同胞

  1939年6月,菲律宾侨界王泉笙,邀集郑汉荣、林珠光、黄其华发起,于马尼拉普智学校成立菲律宾华侨中正中学筹备处,公推王泉笙为主任。同年6月6日租赁中山街旧房为校舍,正式开学,选举杨启泰为董事长,常务董事王泉笙为校长,聘请黄其华为教务主任。1945年美军反攻,菲岛重光,王泉笙因公留重庆,中正中学由代理校长兼教务主任黄其华主导,筹备复校。
  同年10月,黄其华回国,任双十中学董事长直至1956年。
  1929年,为了解救婢女,张圣才与姐姐张舜华、姐夫许春草创办中国婢女救拔团,张圣才任副理事长。该团为扩大社会人士的支持,1933年3 月4日在厦门走马路青年会举行会议,双十中学校长黄其华以及张圣才、许春草、庄雪轩、商会代表陈瑞清、养元小学校长林居仁等参加了会议。黄其华在会上发言,提出几个办法:一是婢女进入该团后按年龄程度接受教育,够上中学程度的,保送入中学。二是对于收容在该团的婢女,凡适龄而无力娶妻的诚实青年,可向该团申请选择婢女为对象,经该婢女同意后,可按一定手续迎娶。三是受到残酷虐打中的婢女,中国婢女救拔团要以武力抢救,不惜牺牲。除此之外,该团创办了羊毛线衣,棉纺地毯等工艺厂,以工厂收入补充婢女的生活费用,当年收容的婢女就有52人。后来,由于社会舆论的支持和华人议事会的要求,1936年起,厦门工部局每月补助该团国币100元,并派代表欧施美(英国姑娘)参加救拔团的工作。是年,该团收容婢女105人。1941年12月,日军侵占鼓浪屿,该团停办。
  1945年冬,陈盛明在弟弟陈盛智的协助下,创办了“私立海疆学术资料馆”,其旧址位于今泉州中山路355号。可是,创馆初期就遇难题,当时商业萎靡,馆内资金筹募艰难,彷徨之际,黄其华、张圣才、张天昊等闽南名流伸出援手,从南洋募集到一笔基金,同时,他们还建议陈盛明将馆址迁往厦门,因为当时那里的海上交通更加便利,更适合开展海疆研究。1946年5月5日,资料馆在厦门虎园路21号洋楼正式开馆,取名“厦门私立海疆学术资料馆”。此后,资料馆两度迁址,1947年秋,先改租印尼著名华侨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黄奕住在鼓浪屿的观海别墅;1949 年冬,又迁往空间更大的日光岩西林别墅(现厦门市鼓浪屿郑成功纪念馆)。

 

建设家乡 前黄兔旺

  1966年11月,黄其华首次回到离别60余载的老家前黄西园村探亲,在老家期间,经常和乡亲闲谈,了解到村里事情和经济状况。后来,他向时任西园村的生产队长黄春兴建议:前黄人多地少,应发展长毛兔养殖业,解决村民的经济收入,增加就业机会。黄春兴把这些情况反映到大队部,得到大队干部的支持和配合。于是,在1967年由黄其华出资人民币2850元,山腰公社政府拨款2500元,在村西面的山后林南面盖起一排八大间的长毛兔养殖场;其中,一大间作为技术人员和饲养员的工作室及长毛兔医疗室和储藏室,其余的七大间均作为兔舍。1968年,黄其华又出资1775元给西园自然村建一座四大间兼小屋两间的长毛兔养殖场。建场初期,黄其华又到外地购买长毛兔苗,聘请技术人员指导,有力推动了家乡副业的发展。《福建日报》(1973年12月23日)也报道了前黄饲养长毛兔支援国家出口,换取外汇的消息,标题为《惠安前黄兔旺》。
  1952年9月,黄其华辞去民革厦门支部召集人职务。后移居福州,从事福州华南银行商业活动。1955年因与潘汉年有牵连受审查,1979年平反,1980年当选为民革中央委员,福建省政协特邀委员、福州市政协委员等职。1983年10月,黄其华获准赴香港探亲。在港期间,他为联络双十中学的海外校友做了大量工作。由于积劳成疾,不幸于1984年3月15日在福州病逝。享年83岁。

参考资料:
1.1979年《新加坡惠安公会成立50周年纪念刊》中的黄仰村撰《惠安前黄兔旺》。
2.《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厦门双十中学》(1982年7月28日,黄其华先生在陶行知先生逝世36周年纪念座谈会上的发言稿)。
3.1988年12月《福建文史资料》第20辑中的黄其华撰《厦门私立双十中学简史》。
4.2016年《福建陶研》第4期中的潘清河撰《厦门双十中学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渊源》。
5.《近代厦门社会救济研究》第4辑。
6.《黄其华回忆概要之一、二、三》。
7.《张圣才口述实录之十、十二》。
8.《许春草口述实录之六、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