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宗亲网>人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氏传承人

 

整理:黄氏宗亲网

 

姓名

性别

年龄

地区

项目名称

项目类别

级别

黄一宝   山西晋城市 上党八音会 传统音乐 国家级传承人
黄小午   江苏 昆曲 传统戏剧 国家级传承人

黄泰生

84

浙江泰顺县

泰顺提线木偶

传统戏剧

省级传承人

黄朱璜

50

浙江苍南县

苍南单档布袋戏

传统戏剧

国家级传承人

黄志立

79

浙江浦江县

浦江乱弹

传统戏剧

省级传承人

黄基康

67

浙江衢州市

板龙(全旺板龙)

传统舞蹈

省级传承人

黄德清

68

浙江乐清市

龙档(乐清龙档)

传统美术

国家级传承人

黄流芳

 

浙江新昌县

梅渚剪纸

传统美术

 

黄 冰 48岁 安徽合肥市 庐剧 传统戏剧 国家级传承人
黄新德 60岁 安徽 黄梅戏    
黄淑英 65岁 福建泉州市 南音 民间文学 国家级传承人
黄义罗 1942年 福建泉州市 木偶头雕刻(江加走木偶头雕刻) 传统美术 国家级传承人
黄紫燕 1970年 福建泉州市 木偶头雕刻(江加走木偶头雕刻) 传统美术 市级传承人
黄宝珍 73岁 福建莆田市 莆仙戏 传统戏剧 国家级传承人
黄春慧 44岁 福建东山县 歌册(东山歌册) 曲艺 国家级传承人
黄遵宪 75岁 山东 柳子戏 传统戏剧 国家级传承人
黄贤尧     山东 东昌府木版年画   省级传承人
黄太柏 72岁 湖北宜昌市 宜昌丝竹 民间文学 国家级传承人

黄蔚德

1951.10

湖南浏阳市

浏阳花炮制作工艺

传统技艺

省级传承人

黄休香

1964.8

湖南沅陵县

沅陵山歌

传统音乐

省级传承人

黄永平 1958.4 湖南醴陵市 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 传统手工技艺 省级传承人
黄苏平 1954年 湖南澧县 澧水船工号子 传统音乐  
黄德君 1949.7 湖南张家界市 张家界鬼谷神功 传统体育、游艺及杂技 省级传承人
黄 笛 1969.11 湖南长沙市 湘绣 传统美术 省级传承人

黄学鸿

 

广东广宁县

广宁玉雕

传统技艺

 

黄 欧

 

广东东莞市

莞香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省级传承人

黄素明

 

广东东莞市

清溪麒麟舞

传统舞蹈

省级传承人

黄志成

 

广东东莞市

清溪麒麟舞

传统舞蹈

省级传承人

黄鹤林

 

广东东莞市

清溪麒麟舞

传统舞蹈

省级传承人

黄英超

1961年

广东深圳市

下沙黄氏重阳祭祖习俗

民俗

国家级传承人

黄福娣 1929年 广东深圳市 大鹏追念英烈习俗(大鹏清醮) 民俗 市级传承人
黄义孝 72岁 广东潮州市 潮州音乐 民间文学 国家级传承人
黄锐胜 64岁 广东汕尾市 龙舞(汕尾滚地金龙) 民间舞蹈 国家级传承人
黄壮营 45岁 广东陆丰市 正字戏 传统戏剧 国家级传承人
黄焯根   广东中山市 龙舞(醉龙) 传统舞蹈 国家级传承人
黄学文   广东增城市 核雕(广州榄雕) 传统美术 国家级传承人

黄达佳

 

广西田阳县

布洛陀

民间文学

国家级传承人

黄才定

1954年

广西邕宁区

广西八音

 

 

黄志元

1957年

广西田林县

壮剧

 

 

黄艺君

1933年

广西桂剧团

桂剧

 

 

黄尚文

1946年

广西东兴市

京族鱼露

 

 

黄福连

1946年

广西上林县

上林县渡河公

 

 

黄翠珍

1962年

广西苍梧县

鹿儿戏

 

 

黄仕茂

1937年

广西贺州市

客家竹板歌

 

 

黄道胜

1962年

广西富川县

瑶族长鼓舞

 

 

黄先保

1947年

广西富川县

瑶族溜喉歌

 

 

黄凤英

1942年

广西钟山县

瑶族门唻歌

 

 

黄一格

1957年

广西德保县

壮族马骨胡艺术

 

 

黄恒笔

1947年

广西德保县

壮族多声部民歌(德保壮族山歌)

 

 

黄美玲

1959年

广西德保县

壮族多声部民歌(德保壮族山歌)

 

 

黄文述

1930年

广西田林县

田林瑶族铜鼓舞

 

 

黄碧英

1948年

广西乐业县

乐业唱灯

 

 

黄家近 84岁 海南三亚市 黎族打柴舞 民间舞蹈 国家级传承人
黄运英   海南保亭县 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国家级传承人

黄晓鸣

53岁

重庆万州区

四川竹琴

曲艺

 

黄仕惠

79岁

重庆荣昌县

荣昌夏布

传统技艺

 

黄廷炎

67岁

重庆铜梁县

龙舞(铜梁龙舞)

传统舞蹈

国家级传承人

黄文灿

41岁

重庆铜梁县

龙舞(铜梁龙舞)

传统舞蹈

 

黄吉森

65岁

重庆曲艺团

四川车灯

曲艺

国家级传承人

黄光尧

76岁

重庆酉阳县

面具阳戏

传统戏剧

市级传承人

黄常维

54

重庆荣昌县

清江黄氏杂技

传统体育、游艺及杂技

市级传承人

黄常准

44岁

重庆荣昌县

清江黄氏杂技

传统体育、游艺及杂技

 

黄介眉

84岁

重庆合川区

纸扎艺术

传统技艺

市级传承人

黄华清

71岁

重庆合川区

善书

民间文学

 

黄建华

53岁

重庆渝中区

古琴

传统音乐

 

黄启强

44岁

重庆长寿区

海棠唢呐

传统音乐

 

黄华禄

73岁

重庆武隆县

后坪山歌

传统音乐

 

黄代财

70岁

重庆云阳县

亚亚戏

传统戏剧

 

黄荣华

53岁

重庆川剧院

川剧

传统戏剧

 

黄 敏

44岁

重庆渝中区

蜀绣

传统美术

 

黄继琳

57岁

大渡口区

剪纸

传统美术

 

黄守萍

46

重庆彭水县

郁山鸡豆花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黄代书

64岁

重庆石柱县

石柱土家啰儿调

传统音乐

国家级传承人

黄正武

62岁

云南文山州

铜鼓舞(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

民间舞蹈

国家级传承人

黄朝宾

1926.8

贵州册亨县

布依戏

传统戏剧

国家级传承人

黄越肃

57岁

甘肃酒泉市

夜光杯雕

民间美术

国家级传承人

 

黄泰生

,出生于泰顺提线木偶戏世家,8岁开始学习木偶戏,14岁开始独立演出。是我国著名提线木偶表演艺术家,表演技艺精湛,他可以同时表演6个木偶猴子,动作形象、逼真,被木偶界誉为“木偶猴王”。1950年成立泰顺红星木偶剧团。1956年任浙江省木偶皮影艺术剧团团长。

黄朱璜

,少年时随父亲黄友吟学习单档布袋戏表演艺术;1982年至1985年跟随浙江苍南民间艺术家陈作探学习单档布袋戏表演艺术;1985年至2006年在浙南、闽东地区流动表演单档布袋戏;2006年至2008年在宁波市奉化溪口七彩江南旅游公司表演布袋戏;2008年至2011年2月,在浙江省苍南县灵溪民间艺术馆等地表演布袋戏;2011年2月以来在象山县石浦渔港古城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表演布袋戏。

黄志立

,自1955年至今都在从事浦江乱弹的传承工作。1958年,师从叶根仙学丑角(演、唱、念、打等技艺)1977年传授给张智慧(国家二级演员浙江省婺剧团担任主要演员)、李春虎(国家二级演员浙江省婺剧团担任主要演员)。1984年-1987年传授黄根民等学生。1961年,师从方永林学老生(演、唱、念、打等技艺)传授给施娇香(国家三级演员)、林红阳、黄根民等学生;1965年,师从金永通学花脸(演、唱、念、打等技艺);传授给张若康(国家三级演员)、吴伟东等学生;现在县非物质文化遗传保护中心每年开设的浦江乱弹培训班都担任指导老师。还经常去浦江乱弹各坐唱班进行指导和培养人才。

黄基康

,全旺板龙起源于明代,一直以来是当地的文化传统,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每年过年至元宵节都要舞龙庆祝,声势浩大,深得百姓喜爱。龙灯队共有130多人,最多时有近200人参加,现在最少时也不低于100人,有龙身80多节。据黄基康说,他从16岁开始接触龙灯,因为当地的习俗是每个有男孩子的家里在都要做节龙灯,既是祈福,也是父母庆祝男孩成人的礼物。那时每逢过年就执个龙节玩玩,对龙灯也很感兴趣。1974年吧,那时我才28岁,我们村的王世耀,就是原来的老龙头,见我舞得不错,也很喜欢,就对我说:“你跟我学,告诉你怎样做大板龙龙头,怎么么盘龙,叠龙,我年纪大了,带不动了”。从那时起,我虚心地向老前辈们学习龙头制作技艺,盘龙叠龙动作要领,在师傅们的帮带和自己的学习领悟下,把板龙的制作和舞法技艺全部领会,成了全旺板龙的领头人。
  遗名录以后,更是得到了区文化系统,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发展也日趋完善,组织了专门的管理队伍,我任队长,下面有乐队、蟠旗队、安全保卫队等,分工有序,各司其职,责任到人。每年春节至元宵都开展舞龙灯活动,极大的丰富了老百姓的节日文化和生活,一直以来深受群众的拥护和热爱。
  现在我主要负责新队员的日常培训,舞龙活动的组织策划,龙头的制作等工作。从96年至今我已制作了8个龙头。
  龙队的传承也面临着很大的困境,一个人员紧缺,现在的年轻人平时大多在外打工,只有过年过节也会回来,所以组织排练的时间非常缺少。还有当代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越来越不感兴趣,有时间他们宁愿上网,打牌,也不愿意参与到舞龙活动中来,所以人员相当紧缺。再一个,由于板龙活动牵涉面大,动辄几十人,上百人,经费支出非常可观,搞一次舞龙活动,没有万以上的钱根本就下不来,因为每搞一次活动,龙头要重新扎制,龙身也要全部修整,重新装扮,所以每年的活动因为经费而头疼的时候是太多了。但凭着一股对龙灯的喜爱与激情,我一直带领着这支团队向前走,虽然困难重重,但也逐步发展壮大了起来,这是最令人欣慰和喜悦的。

黄德清

,68岁的黄德清和38岁的黄北,是目前仅存的能制作整条乐清龙档的第三代和第四代传人。
  2005年3月,黄德清父子花了两年多时间精心制作的一条龙档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后,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永久收藏。
  “乐清靠海,古代多洪灾,老百姓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就用樟木制作龙档以保平安。”根据当地资料记载,清末民初乐清柳市雕花名手黄福昌,在乐清西乡雕刻龙档上的亭台楼阁,“更有独创之技”。
  “黄福昌就是我爷爷,也是我们黄家第一代龙档制作人。”黄德清说,清朝康熙年间,乐清西乡遭受了一次严重的洪灾,老百姓深受其害,而舞乐清龙档祈福的活动就更加盛行。
  一直到199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黄德清发现了其祖父黄福昌1920年雕刻的一条龙档。“龙档上的亭台楼阁中,摆着精致的人物群组,里面用手工雕出的木齿轮连接,摇动手柄,人物就能自如地运动。”
  在征得龙档持有人同意后,黄德清将原先龙档上的“黄元霸起解”、“天缘配”等几组人物留下作纪念。黄德清说,这样精致而时代久远,并且保存得如此完整的龙档在民间存在的数量不是很多了。在后来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永久收藏的那条龙档上,黄德清运用了祖父的技术,只是把木齿轮换成了铜齿轮,把手柄换成了小型电动机。
  3月2日,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永久收藏的一条30多米长的龙档装船出海前往巴黎展出。
  一个星期之前,黄北两赴北京,对龙档进行清洁修复,并拆装打包。“足足打了六大包”。
  乐清龙档的制作工艺复杂,仅仅用料一项,就需要耗费几个月时间。“一般用樟树或田泥树,在雕刻前先要把木材锯成所需要的长度和厚度,风吹雨打日晒一两个月,然后再把木料放到大锅里煮,一直把木头里的汁液煮出来。”黄德清介绍说。
  2003年,黄德清开始制作这条后来声名远播的龙档。“当时是想给自己这辈子留个纪念,这门手艺眼看着越来越少有人做了,也给后人留个纪念品。”
  一般,黄德清父子合作一年能做两条左右,但这条龙档,足足花了父子俩近三年时间。
  这是一条35米长的龙档,共24节,每节接合处由立体圆雕的人物故事镶柄连接,全档共由126个故事组成。这些故事几乎囊括了四大名著和中国民间传说。
  “取自《三国演义》的故事有‘回荆州’、‘凤仪亭’等;取自《水浒》的有‘野猪林’、‘十字坡’等;取自《西游记》的有‘大闹天宫’等,还有《封神榜》《红楼梦》《西厢记》《白蛇传》中的大量典故,”黄德清说,单是《封神演义》中的奇兽,在这条龙档上就雕刻了“赵公明骑老虎”、“黄飞虎骑五彩神牛”、“姜子牙骑四不象”、“郑伦、陈奇骑金睛兽”、‘闻太师骑麒麟’等。
  工艺最复杂,也最为精致的是龙头。这条龙档龙头采用镂空雕刻,分为五层,每层都可以转动。在龙头和龙尾配有七座亭台,每座亭台中的人物都可以活动。最大的一个亭台高60厘米,长70厘米,分为五层,亭台前面的两条缠在柱子上的龙可以转动,亭顶上一对龙凤也会随着飞舞,亭台底边是一艘游船,游船可以在亭的四周游动。更为绝妙的是,游船内部最精致的人物不过两三厘米,照样栩栩如生。
  2005年7月,黄氏龙档做成不久,浙江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开幕前夕,温州市文化馆馆长找到黄德清,看了这条龙档之后当即表示,“那么好的精品,一定要展出。”这也是乐清龙档第一次作为艺术品展出。
  一年之后,这条龙档被运往北京,参加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
  金碧辉煌的乐清龙档一经展出就吸引了无数艳羡的目光。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详细端详龙档二十几分钟后,立即向黄氏父子明确提出收藏意向。在此之前,龙档从未受邀入藏过博物馆等官方机构,而龙档也是所有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的作品中,唯一被收藏的展品。
  2006年3月17日,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浙江乐清龙档捐赠仪式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隆重举行。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社会文化图书馆司副司长屈盛瑞、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中国艺术研究院王文章院长等出席了捐赠收藏仪式。
  “做了四辈子龙档,现在才知道这东西原来还是件艺术品。”黄德清经常会拿出当时捐赠仪式的录像带来放,边看边呵呵地笑。
  黄北没有过父亲骑在爷爷脖子上到处看龙档出游的经历。和许多民间艺人一样,黄德清对于子承父业一直是心存顾虑。在黄北小的时候,黄德清并未刻意传授这门技艺。
  但黄北似乎天生就是做这个的。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在一边雕刻,黄北就坐在旁边看,一边看一边勤快地帮父亲递刻刀。“这个活就跟外科医生旁边递手术刀的护士,什么时候递什么刀,递到什么位置,大有讲究。”黄北说,用来制作龙档上圆雕的刻刀有几十把,自己总能在最恰当的时候选出正确的刻刀递给父亲。
  初中毕业后,黄北选择了浙江工艺美术学校。也最终选择了子承父业。走这条路是对是错,父子两个至今仍争论不休。黄德清说自己年轻的时候,在乐清能制作整条龙档的还有10多人,到最后只剩下自己一个。那些中途转行的人,不乏发家致富的。黄北自己也曾有过反复,中途曾经在当地工商局的一个下属单位任职,但最终还是没能舍弃雕刻这门爱好。
  “我跟父亲平时都不太喝酒,但只要做出一组自己满意的东西,总会喝上两杯庆祝一下。这种快感是做其他事体会不到的。”黄北说。
  38岁的黄北即将成婚,和父亲一样,在是否让自己的后人再继承这项事业上,黄北犹豫不决,并倾向于否。“仅仅靠兴趣支撑太单薄了,会有心理不平衡的时候。”
  黄德清说儿子在制作龙档方面明显跟自己有风格上的不同。
  “过去都是想到哪里做到哪里,并没有一个前期的设计过程。”黄北说,自己的长处在于“学院派”的美术功底。现在制作龙档,黄家父子分工明确,在确定故事后,先由黄北绘图,父子两个一致通过之后再开工雕刻。
  “最快的时候,我们一年做出过四条龙档。”黄德清承认,儿子的加入,使得这项手艺做得比原来快多了。
  而黄北则认为,最重要的是,就算这门手艺没有了传人,后人也能根据这些图纸重新做出一条龙档来。

黄蔚德

,男,汉族,1951年10月出生,高中文化,经济师,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燃放大师。家住湖南省浏阳市金刚镇,现任湖南庆泰烟花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1958年2月至1962年1月,在金刚完小读小学;1962年2月至1965年1月,在金刚中学读初中;1965年2月至1967年1月,在浏阳二中读高中。1967年—1983 年,浏阳市金刚出口花炮厂,从学徒到熟练掌握花炮制作工艺的技术工人;1983年—1986年,醴陵洪源出口花炮厂、江西宜丰县出口花炮厂任技术厂长;1986年—1988年,浏阳市九林花炮厂厂长;1993年—2002年,明天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1998.7至今湖南庆泰烟花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休香

,女,生于1964年8月1日,土家族人,初中文化程度,沅陵县明溪口镇卢家村村孟家村组人,现居住沅陵镇龙兴居委会西二中巷402号。从事个体经营,从小喜爱山歌,擅长唱山歌、民间小调。尤以唱“落阳腔”和“高山腔”为最。
  沅陵是个多民族的集居地区,杂居着25个少数民族。由于迁涉历史变故,自然环境的差异,风俗习惯的不同,语言传递等方面因素,受楚黔文化与江河文明的影 响,使得山歌异彩纷呈,腔调繁多。黄休香就生长在上河腔系的“落阳腔”调和北河腔调“高山腔”的山歌流传地域,从小就受到山歌的熏陶爱听山歌。那个时代是 大集体,几十个劳动力一起出工收工,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聚在一起免不了要调侃和对歌,后来就跟着学唱山歌,逐渐从众山歌爱好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当地远近 闻名、家喻户晓的百姓深受欢迎和喜爱的优秀山歌手。黄休香的嗓音高亢、明亮,音域宽广,风格纯正,对山歌思维敏捷,歌词多为即兴编唱,信口拈来,多次为 省、市来沅视察的领导和外地来沅旅游观光的嘉宾、考察调研、学者唱山歌。1999年湖南卫视著名节目主持人李兵等来沅采风,她演唱的山歌拍摄成了资料片, 在湖南卫视播放。近几年来,在全县举行的山歌大赛中多次获奖。
  现在经常在县城胜利公园等地自己唱山歌,同时传授年青年一代学唱山歌,培养后继人才。参与组织本地人唱歌和对歌活动,影响很大,她唱的山歌具有沅陵山歌“落阳腔”、“高山腔”调的代表性,热衷山歌,能够将沅陵山歌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黄代书

,1945年出生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马武镇的金鑫村的鑫竹坪,1963年开始从事小学教育工作,从代课教师到民办教师,后转为公办教师,整整在教育岗位上耕耘了34年,199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黄代书从小就跟着父辈学唱寄情山水、田园的山歌“啰儿调”。

  2006年黄代书参加了石柱县委组织部拍摄的“啰儿调”专题片在全国各地发行;2009年2月5日,被评为市级第一批石柱“啰儿调”市级传承人;2009年6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项目‘石柱土家啰儿调’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7月,荣获“平宇杯”唱响“啰儿调”土家歌王大赛歌王奖;2011年12月,在重庆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学校技艺大赛中,荣获了传承指导优秀奖;2011年12月,在石柱首届十佳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十佳“啰儿调”歌王奖……

黄 欧

,1968年4月出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黄欧自幼秉承家传的莞香生产制作技艺,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莞香制作技艺的传承和莞香文化的推广。1999年,创办了占地200亩的莞香科普种植园,是广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黄欧致力于莞香种苗优化、科学种植方法、传统莞香结香机理和沉香医学应用等研究,还积极参与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宣传活动,为莞香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做出了较大贡献。

黄义罗 ,男,汉族,1942年1月出生,福建泉州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偶头雕刻(江加走木偶头雕刻)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1956年师从木偶头雕刻大师江朝铉学艺,悉心钻研传统技艺,将木偶头造型由二百八十余种发展到三百多种。他雕刻的行当齐全,擅长生、旦、净、末、丑等行当及兽头、仙怪木偶头雕刻,其作品造型完美,情趣盎然,色彩性格鲜明,富有装饰意趣。多次在国家、省级获奖,部分作品被收藏于福建省工艺美术珍品馆,并得到欧美、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高度评价和收藏,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并主要以家庭式传承为主,授艺于妻子高白红、大女儿黄紫燕、小女儿黄雪玲,继续钻研创作雕刻木偶头。
黄紫燕 ,女,汉族,1970年10月出生,泉州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泉州(江加走)木偶头雕刻代表性传承人。1987年随父亲黄义罗学习江加走木偶头雕刻,从正确地手执刻刀及在木偶头丕上的走向学起,一步步地掌握了木偶头雕刻的各步骤技艺,并熟练地掌握和继承了江加走木偶头雕刻的技艺风格,雕刻技艺基础扎实。其木偶头雕刻技艺博采众长,精细、豪放的刀法刚中带柔,刀功线条洗练流畅,木偶头脸部结构严谨。用真实的头发给木偶头装上发髻,创新编梳出几十种不同样式的头髻,独具特色。20多年来独立创作及和父亲合作的作品,经常参加各类展出或入选全国、省、市级比赛,并获得了多项荣誉,部分作品被博物馆及国内外研究江加走木偶头制作技艺的专家、学者所收藏。近年来开始传艺给徐铭琳、潘怀红二人,并向泉州七中校外兴趣小组成员及社会青年传艺。
黄福娣 ,1929年生,清朝福建水师提督刘起龙将军曾孙,小时过继给黄姓人家。大鹏人、曾扣任几届“大鹏清醮”醮委会主事,她10岁时爷爷黄品华(1869-1945)告诉她:相传大鹏所城建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开光(使用)后,北门附近儿位了民忽然无疾亡故,牲畜发生瘟疫,引起百姓恐慌。建城的头领派人马上请来风水大师堪舆,认为北门是白虎门,开不得。除了堵上北门外,还请来道卜“打醮”做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