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敏政《新安程氏统宗世谱》谱学问题初探

 

作者:常建华(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天津,300071)

 

  作者简介:常建华(1957一)男,河北省张家口市人,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社会史、明清史研究。

  【摘要】明代著名学者程敏政所修统宗谱具有开创性,对本族与徽州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认为,程敏政所修统宗谱的十条“凡例”主要表达了别宗姓、严谱系、明教化、新体例等四个方面的主张,进一步明确了徽州望族的条件,强调族谱编幕的宗法精神与严谨的学术性,使统宗谱成为学术考证后的规范性族谱。程敏政“谱辫”建立在考证的基础之上,由考而辫,提出宋以前的世系因太详细而不可信,一般人奉为姓氏学指南的《元和姓幕》不尽可靠,应该根据具有可靠史料价值的金石碑刻、古谱考证世系,建立信而有征的谱系。通过考证,程敏政否定了流传已久的祁语。“谱辫”的看法始为新安程氏采纳,后来基本上被作为一说而已。程敏政对于族谱世系的考证与宗族文化存在着内在的紧张关系,尽管新安程氏尊重作为著名士大夫的程敏政,佩服他的学问与考证功力,但是不愿接受其考证结果。这不能不说是学者修谱的悲哀。
  【关键词】程敏政;新安程氏统宗世谱;明代族谱

 程敏政(1445-1499),字克勤,号篁墩,安徽休宁人。父为南京兵部尚书程信。程敏政十岁以神童荐入朝,诏读书翰林院。明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及第,授编修,历左谕德,直讲东宫。学问该博,冠于翰林。官终礼部右侍郎。编纂《新安文献志》、《皇明文衡》等,著有《篁墩文集》。清修《明史》入《文苑传》【1】。程敏政重视本族的宗族建设【2】,编纂多种族谱【3】,并在其文集《篁墩文集》中,保留了所修族谱的大量内容及为他人族谱所写的序言。程敏政的谱学主张对本族及徽州均产生了很大影响,值得重视。
 

一、 统宗谱的修纂活动

 

  程敏政的族谱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其所修的《新安程氏统宗世谱》中,涉及徽州程氏的由来及该统宗谱的修纂经过与主要内容等方面。
  据程敏政的《新安程氏统宗世谱序》【4】【卷23】中的论述,我们得知程氏作为望族,首先出名于安定、广平、新安。他说,程氏自周大司马休父佐宣王中兴,封程伯,子孙因以国氏望安定。程婴在晋国立赵孤,封忠诚君,再望广平。之后,在汉初起用从汉灭秦的赵将历简侯黑,其后在汉末从孙氏定江东,被赐第建业(今南京)者为都亭侯程普。普之后元谭,当永嘉之乱,佐琅哪王起建业,为新安太守,有惠政,为民所请留,赐第郡之篁墩定居。太守之后有陈将军忠壮公灵洗,当侯景之乱,起兵保乡州,陈封重安县,公子文季、孙向世其爵,为新安望族。徽州程氏的始迁祖与最有名的先祖,一般追溯至新安太守元谭与陈将军忠壮公灵洗。
  程氏在程向之后分为南北两宗。程大辨始北徙广宗,孙皓为定州刺史,又别居中山博野。皓生日华,当安史之乱,战河北有功,为横海军节度使。日华卒,子怀直代之,人朝封归诚郡王,从兄怀信代之,怀信卒,从子权代之,封邢国公。此北宗。隋末,程富与汪华起兵定六州,赐庙食,宋追号辅烈侯。当唐末黄巢起义,程宗楚以径原节度使会兵讨伐,战段赠司徒。而其子金紫公勋亦以乡兵守德兴银山镇,捍衢、饶、信三州,传其子彦光,彦光以御史大夫兼领白沙镇,传其子克柔,程氏凡三世守德兴。程坛起兵休宁,守东密岩抵抗黄巢,副陶雅为款州(治今歙县)兵马统帅,兼捍开化,而其弟湘以工部尚书守婺源,子仲繁以户部尚书守祁门、浮梁。仲节以兵马先锋守歙,南节以领军大将军守休宁。坛传其弟淘,淘传其继子旭,旭庙食开化龙山,赐额显佑,传其从子杭,杭传其从孙淮沉,程氏凡五世守东密岩。湘传其子全礼,全礼以御史中垂兼领婺源,都镇传其弟全皋,全皋传其子遁,程氏凡四世守婺源。至宋下江南,而程氏之兵始解,是为南宗。人宋以后,忠壮公灵洗受王封,赐庙食,新安程氏更加强盛。北方最有名的是程颐、程颖两位道学家;南方则有宋显漠阁学士迈,华文阁学士庄节公叔达,吏部尚书文简公大昌,枢密正惠公卓,巫相文清公元凤,工部侍郎元岳,端明殿学士泌,起于新安刑部侍郎刚憨公振,徽酞阁待制俱,参知政事章靖公克俊,龙图阁学士璃起于都衙之间。稍后则学士承旨文宪公巨夫太史,以文显于元,敏政先高祖万户安定忠憨侯国胜、父亲太子少保襄毅公显于明,是江南的望族。
  关于“统宗谱”的编纂,程敏政在谱序中说,汉晋隋唐以门第用人,有古封建遗法,程氏属大姓,当时江南虽有战乱,“程氏必有保障之功,故谱碟不催于兵赞,子孙之世爵世官者后先相望,而宗法未始不行乎其间也。”并指出北宋哲宗绍圣(1094-1098年)年间都阳都官程祁著总谱,历世因之,分合本其族,繁简系其人,始终没有会通之谱。明正统(1436-1449年)年间,歙县处士程文实曾经会通各谱,然而不全。程敏政有志于此长达二十年,洞悉诸谱异同的原因,著有“谱辨”三十七条,“凡例”十条。他并不满足于此,成化十八年(1482年)春,向宗人发出文告,得到诸宗人的赞同,于是各以族谱来会。程敏政用了半年时间,理淆伐外,才完成统宗谱的编纂。该谱二十卷,会通程氏四十四房支,上谱族人超过万人,以族人共业的先墓得出谱系五十三世。并将该谱鸿金刊刻。
  程敏政在谱序也谈到,他通过修谱对族人的期望:“凡我宗人其因是而毋忘水木本原之思,笃尊祖敬宗睦族之义,守其世业,诵其遗书,保其体魄之藏而不失,谨其名分之称而不紊,宗法既立,则彝伦益明,风教益兴,可话者虽久而弗晦也,可齐者虽多而弗离也。若然又岂独一宗之幸而已,骇者安,疑者释,天下后世之有家者,将不取法于程氏也哉,奉斯谱者其共渤之。”寄希望于兴教化、笃宗族,以“统宗谱”作为天下修谱的样本。
  程敏政在《与河南宗人博士通谱书》中回忆统宗谱的修纂说:“囊岁居家之艰,屏处山中,遂发书于远近之族,告以会谱之故。凡本郡象、休宁、祁门、娶源、绩溪暨江浙乐平、浮梁、德兴、贵溪、开化、淳安来会者,四十四房,参考订证,逾数阅月始克成编。”【4】【卷53】统宗谱修成,程敏政感慨:“谱之成难矣!”参与通谱的房支居住远近不一,谱稿反复修改。他说:“凡预宗盟,有自百里之外者,有自千里之外者。裹粮来会,有一再往返者,有五六往返者。正订异同,有一再易稿者,有三四易稿者。参考稽对,有居月余者,有居数月者。”族谱修成,刊刻经费数量不小,需要筹措:“鸡金刻梓,有捐十余两者,有捐数十两者。夫然后乃及其成,以板计之余七百,以字计之余三十万,以白金计之几二十斤。” 【4】【卷36,《书程氏统宗谱后》】这部三十万字的统宗谱用了七百块板,花费约二百两银子。
  对于来之不易的统宗谱,程敏政告诫族人格外爱护。他强调:“凡各族得谱之后,祀先扫墓之时,宜相觉察。不昧其本,不杂其流,则庶乎祖德不坠,而宗盟可续也。或守奉弗虔而失之,或贪慕势利而窝之,为族长者声其罪于众,追还原本,对罚白金二十两,人忠壮行祠或始迁祖祠或膳莹公用。不服者声其罪于官,追还原本,付族长收执,而黝其名于谱,生不得入先祠,没不得人先墓。有能悔过自新者,族长录其善于众而迁之。呜呼,立法之严者,立爱之深也,凡我族人敬听毋忽。”【4】【卷36,《书程氏统宗谱后》】即每年祀先扫墓之时检查统宗谱的保存情况,对于丢失、贩卖者给予严厉的经济惩罚,不服者还要告官,甚至开除族籍。为此,程敏政还编成韵语教育族人:“世谱既成,告我宗氏,各永宝之,贻尔后嗣,慎毋不肖,裘焉售焉,名默于庙,罪声于官。”【4】【卷36,《新安程氏统宗世谱铭》,其用心何其良苦。
  程敏政对于世系记载十分慎重。“统宗谱”曾根据过乐平石城谱的谱系,“统宗谱”刚修好,就看到了乐平杭桥旧谱,发现部分世系不同,他“疑杭桥旧谱为正”而加以补充说明,“不敢以统宗谱既成而略之也”【4】【卷12】。
 

二、统宗谱的发凡起例

 

  程敏政的《新安程氏统宗世谱凡例》【4】【卷59】,揭示了统宗谱的体例,具有开创性,在族谱学上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该凡例的内容如下:
  1、新安程氏多称太守、忠壮之后,本无可别,今定著凡家有唐宋以来旧谱及共业,唐宋以来先墓者,方取人会。
  2、谱系有异同者,有并误者,悉以历代诸谱参较,不专主旧说,蹈因袭之弊;不自出意见,取附会之讥;同者书之,正其鲜误者书之,否则胭之。
  3、旧谱六世为图,失小宗之义;小传各系本支图后,失统宗之义。今图五世,准欧谱例下注事实,准(史记》年表、《唐书·世系表》例旁注世次,明传代也;朱注迁居及派名,谨其自出也。
  4、旧谱继子,既书本生父下,又书所后父下,殊无服属轻重之义;今注其名于本生父下,列图于所后父下,异姓来继者书具本宗谱而止,出继异姓者不书。
  5、无后,注其名于父下而不列图,如祠之柑主也。有故列图者书“止”,迁徙不相闻有后不与会者书“失传”,有后不及会与会而未尽者,书“具本宗谱听其自续”,从释老者比无后例。
  6、子孙无问隐显,有作过者、不睦者、有侵祖墓者、韧谱碟者、蔑视先祠者、毁弃手泽者、昏不计良贱者,并默之不书。
  7、小注书字、书行,书生段时月寿年,书葬、书娶,书宦绩、学业、行义,书节妇、烈女,书必据可知者,其不知者胭之,浮词溢美一切不书。
  8、各派订误其所从出,其所取证,别为“谱辨”,置编首,以备参考。
  9、先墓先祠之显者,赐葬者,别为图,置编后,附以经理方向及修复之事,重遗体也。
  10、各派凡所得制命公移,及赠颂、哀挽、史传、金石、诗文,别为《贻范集》,辅谱以传。
  上述“凡例”共十条,主要表达了四方面主张:
  (1)别宗姓。即凡例第一条,提出了入谱的标准:一是唐宋以来的宗族;二是这样的宗族必须有旧谱、共业、先墓证明。前者从时间上要求,后者从要素上规定。实际上提出了作为徽州望族的条件。
  (2)严谱系。即凡例第二至五条,其内容包括对旧谱要考证异同、并误者;改六世为图为五世为图,五世图参考欧谱与《史记》、《唐书·世系表》例,下注事实,旁注世次,朱注迁居及派名;继子的书例;无后、有后不会或不及会的书例,出继、人继的书例。这些书例的改变,强调谱系的严谨,小宗与统宗之义、服属轻重的宗法精神。
  (3)明教化。即凡例第六、七两条,规定子孙如有作过、不睦、侵祖墓、胃谱碟、蔑视先祠、毁弃手泽、婚姻不计良贱行为,谱中默名,小注中除了一般的履历外还书行义、节妇、烈女。将伦理道德的评价引入编纂体例,寓教化于族谱。
  (4)新体例。即凡例第八至十条,在族谱编排上,编首置谱辨,编后放先墓、先祠图,别为《贻范集》,收录宗族艺文。
  概括起来,统宗谱进一步明确了徽州望族的条件,强调族谱编纂的宗法精神与严谨的学术性,使统宗谱成为学术考证后的规范性族谱。
  《贻范集》编成后,程敏政在《书程氏<贻范集目录>后》陈说了协助其刊刻的房支,实际上这也是《新安程氏统宗世谱》收录的房支。程敏政说:
  《贻范集》之锓梓也,其功力之费始于予,而协成于诸房,诸房以近计之,在歙者四,日槐塘,仙源,岑山渡,长翰山;在婆源者十三,日龙首山,凤岭,高安,长径,金竹,环溪,沙阳,彰睦,香田,香山,周溪,城东,溪源;在祁门者四,日善和,寓岩,柏溪,程村;在绩溪者四,日程里,坊市,仁里,小谷;在休宁者七,日汉川,塘尾,率口,山斗,临溪,富溪及陪郭也。以远计之在,开化者一,日玉田;在浮梁者二,日景德镇,程山;在德兴者四,曰凤凰,沪口,南溪,新建;在贵溪者一,日程源;在乐平者四,日梅岩,石城,河冲,小彰睦也;河南建昌及乐平、杭桥三房子孙通谱远不克至,湖州、吴门二房子孙有无不可知,开化龙山、北源,休宁会里及黔南山四房子孙失传,婆源龙坡、清源二房子孙世次未详,然其先德则有不可偏废者,今并刻之【4】【卷37】。
  程敏政依据新的标准,将上述程氏收人统宗谱,并刊刻了似门留存的一些文献。

 

三、“谱辨”的特色及其商榷

 

  程敏政在《新安程氏统宗世谱序》里说他有志于修统宗谱历时二十年,“颇尽得诸谱异同之故”,所以定出“谱辨,【4】【卷12】三十七条。可以说《新安程氏统宗世谱》按照“谱辨”编成。《篁墩文集》卷十二收录的“谱辨”有条目十一条,我又从中区分出小条目三十七条。
  “谱辨”的条目如下:
  1、辨祁谱世次自周秦迄五代了无一网可疑;
  2、辨祁谱称汉历简侯黑至晋新安太守元谭世次太远兵己违太详可疑;
  3、辨祁谱不知程氏初迁江南出吴都亭侯普之后,误据《元和姓纂》以为出魏安乡侯呈,欧阳文忠公碑铭亦从其误;
  4、辨祁谱书新安太守元谭以下世次绝与《陈留谱》不同及书忠壮公二十二子可疑(含两条);
  5、辨祁谱不知元皓与皓为一人,误分沧州、中山为二房,及谬增荆祀一人为河南房祖(含两条);
  6、辨祁谱行褒以上世系讹外当正,行褒以下世系明白当从,及祁续谱所载者诸房多不之见,或误加增损,亦略辨之(含二十三条);
  7、辨龙山谱称址公始迁开化及所载诸错误;
  8、辨仲节徙居款之古城山非休宁古城岩(含两条);
  9、辨德兴祖踪即唐忠臣宗楚,诸谱更置之误;
  10、辨婺源种德坊、德兴海口、乐平东湖及湖州四程氏皆自西北来迁,非出忠壮公后;
  11、辨河南程氏新居休宁、建康,陪郭程氏旧居休宁及迁徙承继之由(含两条)。
  由此可知,“谱辨”主要讨论的是新安程氏世系、迁徙、分衍时间、地点与人和事,而且主要针对的是所谓“祁谱”。我们以“谱辨”颇为关键的第一条为例加以说明,程敏政指出:
  按饶之景德镇有宋都官程公名祁者,尝撰《程氏世勘三十卷,起得姓之初,而终于五季。其间系次分合,履历详简,最号精密。盖自宋以来,凡程氏之有谱者,必以此为按。本之者进以为是,不本之者斥以为非。其说之得行于一宗如此。敏政每阅之亦叹其有功程氏,而独疑其自晋以上抵于周末,事不见于经史,何所稽凭,而能历历著之,使其昭穆分明,了无遗胭,一至是哉。然又疑魏晋以来用门第取人,凡大家巨室必有谱碟,副在官府,而祁生沛宋之时,恐及见之不可知也。近岁以来,欲重订本宗一房,因遍考旧谱,旁证他书,而后知祁谱之果可疑也。何哉?以其所书河南房一派,而因有以尽发黝也川【4】【卷12】。
  具体的证据是,程敏政从宋人所编《文苑英华》中发现李琶作于唐开元十六年(728年)的“程长史碑”,记载了忠壮公至大辨五世的姓名,而程祁只记载大辨是忠壮公的五世孙,中间的世系没有。不仅如此,程敏政又得到北宋时所修的《陈留谱》记载与“程长史碑”相同。然而程祁也生长在北宋,却没有见到“程长史碑”与《陈留谱》(祁谱“自叙绍圣年中求陈留之谱而不得”),导致错漏很多。因此,程敏政决定,“凡祁谱所述世次出于周秦之间者,皆不敢具载,以明此谱之可信。”【4】【卷12】
  再如,“谱辨”的第三条里,程敏政依据《陈留谱》,发现林宝《元和姓纂》漏掉“吴都亭侯普”五字,于是程敏政得出结论:“盖程氏之徙江南始于普,而居新安者始于元谭,非元谭始自河朔徙江南也。”【4】【卷12】
  “谱辨”依据早于《元和姓纂》百余年的李琶“程长史碑”【4】【卷36,《书李北海所撰先长史府君碑后》】与可信的宋代所修《陈留谱》,发现一般人奉为姓氏学指南的林宝《元和姓纂》不尽可靠,祁谱的世系或依据《元和姓纂》而致误,或“谓婴十一世至汉历简侯黑,黑传二十世至新安太守元谭,中间无一人一事见于传记,今不敢从”【4】【卷12,“谱辩”第2条】,而“祁谱之所失其最甚者,在于伪作”【4】【卷12,“谱辩”第6条】。于是采取谨慎的态度,如程婴十一世至汉的世系,因“简侯实赵人,则其先当出于婴公,故今止据《汉书》年表世系附婴公之后”【4】【卷12】。通过考辨,程敏政否定了流传已久的祁谱,建立起信而有征的谱系。
  “谱辨”一出,引起徽州程姓的高度关注,赞成者有之,谨慎守旧者有之,批评者也不乏其人。有的支派虽接受一些程敏政的修谱主张,但仍坚持祁谱的世系。如国家图书馆所藏明程宪纂修《率东程氏重修家谱》十二卷,嘉靖刻本。该谱收有程敏政成化十七年(1481年)所作《率东谱跋》,还收录了程敏政的《新安程氏统宗世谱序》。谱中有《率东程氏重修家谱》十一条,从内容看,参考了程敏政《新安程氏统宗世谱凡例》,但是并没有全部接受,坚持旧有的说法。如第七条规定:“浦自开国迄五世,一依宋都官尚书祁,不敢妄增损一字,但图系随朝代修短编次,以便观览,今法欧阳氏五世一图(庶观者易详其旁支)。”虽然如同统宗谱将世系图改为五世,但是宋以前的世系仍然依据祁谱。
  更有甚者,直接与程敏政的“谱辨”商榷,并将程敏政摒弃的程姓联宗,收人“新安程氏”,安徽省图书馆藏明嘉靖时程项《新安程氏统宗迁徙注脚纂》就是这样的谱书。书前有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程希尧的序,说明该书编纂意图:
  吾宗之有谱,其来久矣。兹婆溪源清溪翁因续本宗家谱,见学士篁墩先生所葺统宗与都官祁谱抵捂殊甚,欲统会而翻刻之,恐白首而未之逮,乃将黄墩而迁者纂为注脚一书。并以都官郑谱为的,而于统宗之任情笔削者,厘而正之,以固仁人孝子之所共快者也。盖我程氏自伯符公之封广平,至安乡侯星而益显,自郡守元谭公之家新安,至样同之司灵洗而益著。又十二传匡柔、行褒二公,孙曾而下,值黄巢之乱,各避胜地以居,徽、饶、衡、洛间,往往而是。其中山川之胜既人物之隐显,迁徙之变更,派仍之同异,匪仁弗传,匪谱弗录。故唐祭酒谱之,宋都官谱之,自宋逮明,莫不于都官祁谱而遵信之无违。景泰间,槐濒孟公亦尝会通诸谱,以扩充祁谱所未备,镜布四方,与祁并著,其亦为不刊之典乎!成化间鳖墩公统宗谱出,援诗义以氏其氏,索传记以祖其祖,是则削,非则笔,于祁、孟之信以传信者冒失之矣。无惑乎?后议之纷纷也。至嘉靖乙巳初,我知溪公之谱本宗,特立辩说,以明善非元谭高祖皆非比宗祖,富非南宗祖,与夫陈晋谱、李琶碑之不足凭,亦先得夫翁之所以理讹伐外者矣。谱学中兴,不在是乎!夫谱之为义,将拾其同而艾其异,求其实不求其文。初也,孟也,详于前而或略于后。黄墩谱虽博矣,而或遗其实。如溪谱虽实矣,而未采其博。翁欲博采核实,而一派一图,前半篇书某支出某公之后,迁自何?来何地?后半篇书某公为某派之始,续系五世于其下,题曰:程氏统宗迁徙注脚纂。是虽未尽图世之详,实为统宗之渐,功不在初孟下也。注脚云乎哉!然考之统宗旧谱,从是者若干,改讹者若干,补遗者又若千,皆翁之犹口。又库生讳时化别号凤冈者采而辑之,款大参舞槐先生之所乐成者也。呜呼!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今之谱纂吾固为吾翁,望而后曰:统宗之全书,又不知属谁望也。是为序。
  序中批评程敏政统宗谱任情笔削,编纂“注脚”就是为了改正统宗谱的错误。还说明嘉靖中知溪公也特立辩说,认为陈晋谱、李琶碑不足为凭。“注脚纂”就是说明各支程姓祖先与迁徙分衍清况的书。
  《新安程氏统宗迁徙注脚纂》吸收了一些统宗谱的东西,更多的则是与之商榷。其凡例说:“入纂派系并照祁谱与诸房世续之旧,酌而真者人焉。学士统宗之书,是者从之,讹者改之,遗者补之。”虽然尊重程敏政,但是认为统宗谱存在着讹错、遗漏。该书还有《统宗讹谬说章》一文与程敏政商榷,其中分为八个部分:读岩将淘公谱序说章第一,统宗削祖更郡说章第二,统宗信陈留谱、李琶碑变易太守府君下世次说章第三,珍公十子说章第四,统宗变易内史府君向公之子若孙于此分为南北之宗说章第五,中山之迁先后两派说章第六,纂补珍公之下真派说章第七,篁墩家世说章第八。
  《新安程氏统宗迁徙注脚纂》将程氏世系分为三部分。一是“原系”:得姓以来迁徙郡望;二是“统宗”:伯符世祖下七十三世;三是“分系”:七十三世而下一派一图。总共九十余派,相对于统宗一潜来说,“从是者五十有三,改讹者一十有三,补遗者二十有九。于履历之所及者考之,颇为详悉。独梅岩、河冲、程源、石城、杭桥与夫吴门、宣城、河南限于势之难通,只从统宗旧图刊布,或讹或遗未获究实外,是其可疑者,有浮之程山一也。盖程山原人统宗仲繁之子嬉下,嬉迁善和,生承勋、承德,承德生文华,五传公宝迁程山,近善和。二十世孙和溪公昌审核。仲繁生令温五子,无嬉与承勋等二世,而于所读支谱一一改之。则善和无嬉矣,无嬉则无承德,无承德则程山孰为之祖,孰为之从迁也邪。故于程山派疑未入纂,而其所可续者,休之犹有溪西、榆树、桃梅、上山,歇之犹有潜川、东山,婆之犹有周坑,饶之犹有十余系,皆所过访而未我遇者,附记于末,以埃后之统宗君子。”《新安程氏统宗迁徙注脚纂》重新解释了“新安程氏”的构成。
  国家图书馆藏程长棠纂修、明隆庆二年(1568年)刻本《休宁古城程氏宗谱》,专门就“谱辨”第八条与程敏政商榷。该谱程嗣功所撰《休宁古城程氏重修宗谱序》说:“稽苏祖所撰墓志,叙古城一族之源流,历历如指诸掌,而学士篁墩公‘谱辨’乃谓仲节之迁古城有三可疑,然志述仲节以下四世婚姓墓所甚详。自个考之,所谓赵氏、金氏、任氏、叶氏皆在休古城五里之内,若款古城则无此姓也。所设唐云潜、富水、南洪、陆坦,皆在休古城十里之内,若款古城,则无此名也。审如是,则苏祖之言为有征,而篁墩之说为无据。口然则仲节之迁古城、古城之祖仲节也,又何疑哉!”他根据所藏墓志记载当地的姓氏、地名认为仲节之迁古城有据,批驳程敏政“谱辨”中的说法。
  《休宁古城程氏宗谱》多处表达了对于统宗谱的不满。如该谱凡例规定:“同宗诸贤有订统宗之误者,无论隐显,采为会订,录置编端,以备参考。”谱中有宗人程霆撰《存谱疑》,就宋以上的程氏谱系与程敏政商榷:“学士谓祁谱于晋以上抵于周末事,不见于经史,何所凭籍,而能历历著之了无胭遗。故祁谱所述周秦间世系,皆削而载。又谓祁谱所具汉侯黑至太守元谭太远太详,无一见于传记,故不之存。是固学士公考信之卓识也。然信者信之,而于疑者则亦疑之可矣。一切削人或者悬断亦太过乎?霆愚以为宜别作一议……唐之诸书(指“氏族之论”—笔者注)宋时宁无存者,而安知祁公不有见耶?果如无据,则皆所杜撰也。杜撰人名与官,或杂摘仕者、显名者而牵缀之,不敢保其无也。盖魏晋以氏族论选举、论婚姻,则其强扳赘附,势所必有。故曰:氏族之家言多诞。其书既行,而历世因之,安能悉得辩证。故祁公或即其所见以成编尔,不然则其中所具事文曲折,谓皆凿空以著之耶。若以传记不具而悉去之,则古今事文固不一一登于史册,史外传记又难必传,汉魏之所有至唐而存者几矣?宋又几有存也,于今又几也。今于汉魏时事必欲求其佐证,是或失之固矣。……愚以为,学士谱综博精核,人不能及,固当遵以为正,而诸旧谱自黄帝以下、行褒以上所述各位文行亦不妨其旧贯,另为一编,置于正编之前。而析学士之辨与孟谱伯符至休文,年多世少;智彻至元谭,年少世促,及方玄成未免蹈袭传会等疑。篁墩学士之辨各附于本条下,庶其中如有一二果吾祖者,既不至于见遗,而其可疑者亦得明其所可疑。夫明其所可疑则益得以信学士之所可信矣。”程霆《存谱疑》提出了折中的办法,首先沿袭旧谱关于宋以前的祖宗世系,然后将程敏政“谱辨”有关内容附于相关内容之下,既尊重了程敏政的考证,也防止舍弃旧世系而遗漏祖先。
  明万历时,程一枝纂《程典》(安徽省图书馆藏),其《自叙》概述程氏修谱历史,并阐述程敏政统宗谱的影响。《自叙》云:“唐季严将公草创家谱,自忠壮以上缺而不录,盖其略也。有宋都官忠彦捃摭载籍,网罗放失旧闻,整齐世次,以为之谱。上溯开国,下迄五季,本支百世,灿然可述,诸程言谱者多宗之。由宋而元,若黔南山森,祁门善和复,婺源龙破舜,俞龙山仲文,及古城道愚,会里象贤,陪郭和卿,各往往述都官之旧以成书,不可胜记,唯大富营厂卿会谱系颇著焉。明兴,款槐塘文实会通谱,本都官而推广之。又记太守忠壮事实,名曰世忠录,家碟兹多于是矣。学士克勤则以都官为未信,纠合诸程,勒成统宗。其世系率托之《陈留谱》,不相与同,盖有意手矫正之也。又搜纂先宗以来金石遗文,名曰《贻范集》。由是都官之谱遂暗,而学士谱独尊章。诸程以谱名家者,靡然乡风。于汉口则志坚,于率口则师鲁,与山斗则汝顺,于婆源、高安则子文,于绩溪仁里则佐时,无不本之学士矣。是时我族希明谱独尊尚都官,而曰:此吾家世传也。嘉靖以还,婺源龙山仲复、溪源谨之,祁门善和时亮,绩溪程里邦载,各为辩论若干篇,讥正学士得失,而大富营启嫩疏通证明,立语为最尽。又移书诸程,评议二家同异是非,诸程由此复宗都官焉。旋国信克己得鲁续谱,各持所见,比辑二家,兼而有之,卒其能明定也。”文中讲到统宗谱修成后新安程氏本之程敏政“谱辨”修谱、个别族谱沿袭都官谱以及明嘉靖以来的批评者,经过大家的讨论,诸程复宗都官。也有个别族谱综合都官、敏政两家,兼而有之。
  总的说来,程敏政“谱辨”的看法在明代开始为新安程氏采纳,后来基本上被作为聊备一说而已。

 

四、结语

 

  《新安程氏统宗世谱》作为较早的大型通谱,在族谱学的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著名学者程敏政的修谱主张为人注意,特别是他将统宗谱的序言、凡例、谱辨收入自己的文集,由于他的名气以及文集的刊刻行世,流传甚广,影响颇大。
程敏政修纂的统宗谱,最主要的工作是辨别房支,搞清世系。程敏政修谱采取依据可靠资料考证世系的方法,舍弃北宋族人程祁流传下来的程氏宋以前的世系,从学术角度来看,他修谱严谨,符合学术研究的标准。但是,旧有的早期世系已经成为宗族认同的标志而流传,将之弃置不用,族人从感情上难以接受。此外,社会实际中的确有存在的事情而无记载的、也有文献失传的情况,所以仅依据可见的资料证实世系和宗族历史也难免有遗漏的情形。因此,程敏政的学术考证与宗族文化存在着内在的紧张关系。尽管新安程氏尊重程敏政,佩服他的学问与考证功力,但是并不愿接受其考证结果。这不能不说是学者修谱的悲哀。
  值得注意的是,程敏政的“谱辨”被人放弃,是在明嘉靖时期。出现在这一时期或许不是偶然的,明嘉靖至万历年间,是宗族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宗族乡约化,族规大量出现,宗祠与族谱也大量产生,而且重构祖先世系,以满足宗族组织化与普及发展的需要。在此形势下,程氏诸派自然会更多的选择追述祖先较远的程祁谱的说法。

【1】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86,中华书局点校勘本第解册7343-7344页;又,程敏政事迹可以参考台湾中央图书馆编《明人传记资料索引》,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第686页。
【2】笔者探讨了程敏政制定方凳现使宗族组织化的问题,见常建华《明代宗族研究》,第307-31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程敏政纂修的族谱有两种:一是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刻本《新安程氏统宗世谱》,二十卷谱辨一卷附录二卷,国家图书馆藏全本,国家图书馆与上海图书馆等还藏有残本;二是明弘治十年(1497年)刻本《休宁陪郭程氏本宗谱》,不分卷,安徽省图书馆藏。
【4】程敏政,里墩文集【M】,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
 

读者感言:“通天谱”令人深思

 

作者:程宗成(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委党校)


一、从一篇论文受到的启发
  近阅《河北学刊》2005年11月第25卷第6期常建华的“程敏政《新安程氏统宗世谱》谱学问题初探”一文,读来,对谱学问题深受启发,令人深思。
  文章说:程敏政的“《新安程氏统宗世谱》作为较早的大型通谱,在族谱的发展史上占居了重要地位”。“从学术角度来看,他修谱严谨,符合学术研究的标准。” 但在程敏政逝世几十年之后,出现了程顼,程霆等人的“商榷”,舍弃程敏政的考证结果。
  作者分析:“旧有的早期世系已经成为宗族认同的标志而流传,将之弃置不用,族人从感情上难以接受。”到“明嘉靖到万历年间,是宗族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宗族乡约化,族规大量出现,宗祠与族谱也大量产生,而且重构祖先世系,以满足宗族组织化与普及发展的需要。”“在此形势下,程氏谱派自然会更多的选择追述祖先较远的祁谱世系”。
  文中所用的后人对统宗谱是“商榷”,而没用“争议”。也没提到程士培,可能常先生没见到补正谱。
  程氏谱派之所以要选择程祁的远祖世系的“通天谱”,而舍弃程敏政的符合学术研究的标准统宗谱,一是感情因素,愿意选择远祖世系祁谱,而不愿意选择后者;二是环境因素,追溯远祖,以满足宗族组织化与普及发展的需要。这两个因素都存在。

二、“通天谱”很多讲不通
  传说中有“盘古开天地”。程姓谱中有不少世系从盘古氏编到自己的子孙,真可谓“通天”!有的追溯到伏羲氏,但更多的是追溯到黄帝,有的谱将黄帝编排为第一代!
  在科技信息文化发达的今天,很多人续谱仍在追溯远祖世系,一心想修成“通天谱”!却不知这“通天谱”中有很多是讲不通的!
  程姓开宗祖伯符,源于汉司徒程泰的谱。据槐塘谱《程氏世谱序》(失名)载:“汉司徒程泰尝奉诏编修姓望,乃自修族谱。有曰臣上世祖伯符,先封广平,后得封程国。遂氏焉。”伯符献“三异之瑞”受封程国,为程国国君,他的子孙以国为氏,这无可非议。程敏政认为“传绪太远,别无证佐,未敢主从”故“今止序其略于篇首,以见得姓之始与迁徙之所自”。程敏政虽然没有否定祁谱得姓之始的说法。但他修的新安程氏统宗世谱。只是从始迁祖元谭公向后排,而对元谭公以上谱系,只列各地始祖,以至于被攻击“削讳”!
  关于休父,据《陈桱通鉴前编》记载:“成王11年丙申,周公旦卒。”“宣王中兴”在公前822年(周宣王6年)宣王以程伯休父为司马,率军讨伐徐方,止于淮上,徐方来庭,至是周势复振,号称中兴。槐塘程孟的会通谱也说伯符受封“下距宣王即位之元年甲戌,共计276年。而伯符至休父仅五世,何其年数太多而世数太少耶?不无脱误。”有脱误,就不是通天!勉强从一世排到五世,也难以令人信服。有的谱从伯符到休父共8代,这从时间上还经得起推敲。所以,统宗谱在世数编排上,从见于史籍的休父起。而不是将休父排为第五代。
  关于程婴,也见分歧。在此不论,姑从旧说。
  三国时曹操的谋士程昱(140——220年)字仲德,本名立,又名元昱,东郡东阿(今山东阳谷县)人。按旧谱为程元谭的7世祖。
  新安始祖程元谭,谱载为延熙乙丑(245)生,一载泰始八年(272)生。这里姑从元昱的140年生到元谭的272年生,共133年,竟有7代人!何其年数太促而世数过密!若从元昱140年生到元谭245年生, 仅126年, 则世数更有问题了。
  关于程元谭(245——325),到程灵洗(514——568)计270年,共14代,平均每代约20岁。这世数的真实性,也是值得商榷的。
  关于忠壮公及文季子孙,旧谱有:“考忠壮公22子,独威悼侯(文季)有传,窃疑”。今人也应看到,众多谱牒所载忠壮公22子,而谱系只有文季公长子响公世系,所见一谱为驸马的文祯公后还在争议中。所以不尽可信。
  按程氏谱牒,有南北二宗,据现有资料看,南宗谱以槐塘谱派最广。 明景泰间槐塘程孟修《新安程氏诸谱会通》,虽然不全,除了宋绍圣间的祁谱,应算较早的谱了,该谱流传很广。仅以槐塘一支看,今已知浙江永康,慈溪;福建甘蔗,连江,安徽歙县,淮南,长丰,高皇,肥西,绩溪,池州;江苏涟水,宿迁,淮安,连云港,山东等地不少旧谱皆祖槐塘。而北宗的谱,所认“二程”为祖的更多,如河南,山东,天津,河北,东三省,广西等地所能拿出的谱几乎都是“二程”后代世系!江苏,浙江,陕西,湖北,广东,江西等地也有相当部分家谱祖“二程”。
  可以说,程氏谱系的失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这里还没谈及外姓改为程姓的情况,因为除了早期的荀姓外,后来还有满、蒙、回、黎、壮、土家等少数民族改姓程的。
  所有这些,这难道不能引起我们的深思么?

三、程姓谱应修怎的谱?
  祖谱是历代先人修纂的,我们尊重先人!但我们如何处理先人留下的疑问?如何完善程氏谱系建设?
  当今很多支派在寻根,常问的“我是哪一支的?”想修谱。似乎一定要连接到某一支才甘心!总想知自己是哪一支的,修谱的目的之一也是告诉后人自己是哪支的。这是人之常情。但能否实现,是不能一厢情愿的。修纂谱牒,这无可厚非!但要修必“通天”,这是很不实现的。
  程姓是多源的,如上述改姓程的,如果你本不姓程,就不好到程姓谱系中查找,连结。
  据悉,收罗支派最多且较早的谱,应该是河南程彦明修的“大谱”,他曾博求天下之凡为程氏子孙为《宜振录》,又旁亲外戚之在服者,世次会为大谱。但此谱今天已无法查找,只有一篇《书河南上程宜振录后》附在一些旧谱中。
  收罗新安44支的谱,是明代程敏政的统宗谱,而统宗谱是“凡家有唐末以来旧谱及共业唐宋以来先墓者方敢入会”。如今,我们所见到的旧谱资料,几乎都是新安元谭公世系的。
  客观地说,新安以外各支也一定有子孙。但从伯符到元谭45世,惟新安元谭公一派谱多。这难道符合历史真实吗?显然不是。如果不是元谭公后,就不好到新安谱系中去查。再者,就元谭公后,也只有文季公一支!你不是文季后,就无法查,或者,你不是子响后,也无法查……
  当今族人寻根,修谱,首先应该更多地了解程氏的来源,支派与谱牒状况,有谱者按老谱,并可更正讹误。没谱的应该抓紧修谱,可按上世系不明去处理,因为这部分应该是更广泛,子孙更众多,更符合程氏繁衍的客观实际。
  在程氏谱牒修纂历史上,“尽管新安程氏尊重程敏政,佩服他的学问与考证功力,但并不愿意接受其考证结果。这不能不说是学者修谱的悲哀”。
  现在,我们不能做悲哀的修谱者。以目前的资料、能力、水平和组织修谱,是很难做到通天的,所谓的通天谱只是作为修谱人的一种追求,一种愿望,大凡修谱者都想去补遗,去修正。但每做一个补遗,修正,应有充分的证据,如考古的重大发现等。
  各地在续修宗谱中,对旧谱应该遵从“是者从之,遗者补之,讹者更之,疑者存之,不知者缺之”的原则,不知者缺之。不要一味去追溯到远祖的世系“通天谱”!
  这也是我们要学习程敏政的严谨修谱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