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大根深,枝繁叶茂

 

——灵山县西部黄庆家族源流与繁昌

 

作者:黄礼伟


一、响应朝令,转战灵山

 

  明朝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的一天,广东省南雄县珠玑巷,一张朱红的皇榜赫然地张贴在巷口,榜前挤满了围观的人群,交头接耳,人声鼎沸。
  这时,居住在巷子里的一位壮实后生——黄庆和他的弟弟黄亮,也好奇地挤上前,一看,原来是朝廷发布朝令:因当时广东省最西边的廉州府灵山县一带发生叛乱,朝廷决定招募勇士,编成突击队,前去平定叛乱。
  平时在读书练字之余,胸怀大志的黄庆、黄亮兄弟俩,夜夜闻鸡起舞,苦练武艺,渴望大显身手,建功立业。此刻,看了皇榜后,心潮澎湃,思绪飞扬——“功名只向马上取!”, 他俩决心响应朝令,出征钦廉。
  得知消息,他们白发苍苍的慈母顿时泪如雨下,万般不舍,兄弟姐妹们也是执手相涕,苦苦相劝,而老父亲黄南明(南明公),是深明大义,力排众议,全力支持。
  老父亲深知兄弟俩跋涉千里从戎远征,就算不是马革裹尸而还,也许此生骨肉再难相见!自古忠孝难两全,他强忍老泪,修谱两份,分赠兄弟俩,以远祖峭山公分遣诸子开拓南疆的事迹,激励兄弟俩奋勇杀敌,报效国家,光宗耀祖。
  黄氏宗祠内,宗亲们择吉日为兄弟俩出征壮行。黄庆、黄亮在列祖列宗牌位前上香,长跪叩首,高声背诵——
  骏马匆匆出异方,任从胜地立纲常。
  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晓夜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
  惟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
  他俩将这首“认祖诗”谨记在心,怀藏起家谱,纵身跨上战马。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黄庆、黄亮兄弟挥泪告别父母兄弟姐妹,告别南雄家乡的山山水水,行进在征讨军列,直向粤桂边陲的灵山县进发!

 

二、披荆斩棘,垦荒造田

 

  经过6年艰苦征战,明朝军队终于平定了灵山县及周边的叛乱,取得战争的胜利。
  在灵山县内长年征战中,黄庆、黄亮兄弟俩冲锋陷阵,血染征衣,沐风栉雨,九死一生,立下了汗马功劳。兄弟俩也逐渐爱上了自己为之挥汗洒血的灵山县这方山灵水秀的胜地。
  局势稳定后,明王朝论功行赏,给功臣分封功名荣誉,赏赐田地山林。
  据族谱记载,黄庆公、黄亮公兄弟俩双双以军功被明王朝封为“奉政大夫”,正五品职衔。
  以后,黄庆公的儿子黄华公,孙子朝珠公、朝振公,也相继被明王朝封为“奉政大夫”。一家祖孙三代4人先后被朝廷封为“奉政大夫”,时人称为“一门四大夫”,实现了老父亲南明公希望他们光宗耀祖的愿望,为整个家族带来无尚的荣耀!
  出生入死、劳苦功高的黄庆、黄亮兄弟俩,还得到了广东省廉州府灵山县宋太练白沙坊下甲下洞大麓(今广西灵山县沙坪镇境内)周围田地山林的朝廷封赏,从此留居在大麓,娶妻生子,在灵山县这方新的天地,开始新的生活。
  以后,弟弟黄亮分家远迁别处。黄庆公和妻子何太夫人,以及两个儿子黄华、黄广一直生活在大麓,成为灵山县西部望族“祭马嘶(后世也称为‘纸马嘶’)黄氏”的开基始祖。
  450多年前的十六世纪七十年代的广东省廉州府灵山县,虽然山清水秀,土地肥沃,但经过连年战争,生产力受到极大破坏,大麓一带更是满目疮痍,地广人稀,野兽出没。
  为此,黄庆公和妻儿老少带领仆人佣工,不辞劳苦,披荆斩棘,开荒造田,兴修水利,架桥铺路,将荒山野岭开垦成了良田阡陌,然后播洒五谷,种植棉麻,发展生产,逐渐将大麓村建成美好的家园。

 

三、开枝散叶,繁荣昌盛

 

  遥想当年,伫立在陌生的大麓荒野中,结庐而居,形单影只,孤灯独明,再也听不到年迈双亲的唤儿声,再也见不到兄弟姐妹们的嬉戏打闹,再也望不见故乡的云卷云舒,年轻的黄庆、黄亮兄弟俩,心中一定充满了无限的感慨,透发出无尽的悲凉!
  但继承了黄氏天下为家的优良传统,满怀到处建立纲常坚强的信念,兄弟俩最终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笔者的先祖黄庆公这一世系,由开基始祖黄庆公和何太夫人两人,经过450多年的繁衍,如今发展到了20至22代,成为一个散布在灵山、横县、邕宁三县,聚居于数十条村庄,人口数以万计的庞大家族——这就是灵山县西部著名的“祭马嘶(谐音 ‘纸马嘶’)黄氏”。
  黄庆公后裔[祭马嘶(纸马嘶)黄氏]聚居的村庄及各村分迁支系始祖(不完全统计):
  一、灵山县沙坪镇境内:
  大麓(黄庆公所居祖地)、大排(有遂公)、矮岭(启文公)、双六(国纪公)、井冲(国纲公)、旱冲(立斗公)、白佛(国思公)、双江口(兴汉公)、桂塘(国绅公)、平榜(成韬公)、笋塘(中郁公、中舒公)、六仕洞(朝珠公)等村。
  二、灵山县烟墩镇境内:
  贵昌阁(兴秀公)、棠梨(兴羡公、兴贸公)、狮子冲、木村(启祥公)、山塘肚(国緌公) 等村。
  三、灵山县太平镇境内:
  那丰(国才公、仕锦公)、那线(仕仪公)、那六(成汉公)、四夹坳(伯华公)等村。
  四、灵山县旧州镇境内:
  上耕(兴珠公)
  五、横县新福镇境内:
  潘村(成功公)

  我村(贵昌阁村)的班辈排号为:黄黄朝廷国仕成启兴选如思建黄加仁义礼智信。
  笔者这房的源流直系(1565年-2012年)为:
  黄庆公(开基始祖)→黄华公→朝振公→廷相公→国绪公→仕佩公→成连公→启文公→兴秀公(开村始祖) →纶选公→如芳公→思宏公→建善公→黄荫公(高祖父)→加冕公(曾祖父)→仁周公(祖父) →义深公(父亲) →笔者→笔者儿子(共19代)。

 

四、先人事迹,永志不忘

 

1、出仕中原的廷相公
  作为一个名门望族,“祭马嘶黄氏”的后人奋发图强,进取功名。四世祖廷相公,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廷相公天生聪颖,幼而好学,长大后得到朝廷的赏识和重用。明朝万历年间,廷相公奉诏到中原任职,颇有建树。不幸的是,在升迁赴任时,所乘的船只在扬子江(今长江)上遇风暴而沉没,廷相公英年遇难。
  随行的亲属有幸免于难的,他们死里逃生,辗转千里,大半年才回到灵山大麓家乡,泣告此事,家里和族人此时才得知噩耗。
  后来,为纪念廷相公,家族为他建了一座衣冠冢,让他魂兮归来,永佑子孙!

2、成连公的爱国情怀
  1644年,清兵入关,明朝灭亡。清朝初期,满清贵族对汉族人民实施“剃发易服”等的残暴统治,实行严酷的民族压迫奴化的政策,激起了汉族人民的激烈反抗。
  在广东廉州府及下属的灵山县,南明军队与清军反复进行拉锯战,生灵涂炭。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明安西王李定国驱兵途经灵山,攻入广东高州。明宗室镇国将军朱统鉴攻占廉州城后,于六月巡行灵山时被奸细刺杀身亡。同年十一月,李定国在高州、廉州被清军大败,退回广西,高、廉再被清军占领。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清高、雷、廉总兵官祖泽清反清,占领廉州,后占灵山。清廷派兵讨伐,双方在灵山县一带激战,大肆杀戳,民不聊生。祖泽清最后被击败。
  目睹山河破碎,作为明朝功臣后裔的祭马嘶黄氏族人,感慨江山色变,神州含恨。
  七世祖成连公[生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逝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在悲愤之余,为长孙、次孙取名为“兴中”、“兴汉”,寄托自己光复汉土的愿望。
  成连公去世多年后,他的孙子们捡骨安葬时,却出现一件奇异的事——墓内棺木中成连公的金骸飘然无存。惊异悲痛之余,孙子们做了一个小木人,然后用针刺破手指,将自己的鲜血滴在小木人上,以小木人象征羽化登仙的成连公,进行隆重的安葬。

3、勇武的思宏公
  十二世祖思宏公,字大业,排行第七,也是家族中的一位传奇人物。
  清咸丰七年(1857年),起事反清的广西永淳县(今横县)平朗人李文彩(李七)领军越过两广边界,占领当时的广东灵山县县城灵城。
  当时坐镇灵城督剿的清广东廉州知府郭椿寿惊慌失措。此时,正在县城当差的思宏公挺身而出,率兵奋勇掩护郭椿寿杀出重围。事后,因功被任命为灵山县巡检(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长)。
  思宏公维护地方治安十分得力,盗贼们都惊恐地叫他“剃刀七”。他的魄力和铁腕手段由此可见一斑。

 

五、史痕轶闻,如数家珍

 

1、“祭马嘶”名称的由来
  “祭马嘶” (或称‘纸马嘶’),是开基始祖黄庆公的坟茔所在地。因而,黄庆公家族也被称为“祭马嘶黄氏”。关于“祭马嘶”的得名,族中有不同的说法,笔者在此选用其中一个版本。
  传说当年庆公百年升天后,他的儿孙们骑着骏马(用于祭奠,称‘祭马’)寻找绝佳的风水宝地,来作祖坟。一天,庆公的儿孙们策马来到一处的山冈时,突然,胯下的祭马兴奋地一齐嘶叫起来,顿足不前,一再向四周叩首示意,并用蹄不停地刨着泥土。大家好生奇怪,顺着祭马的目光向四周一看,只见此地气势雄伟,山川壮丽,美不胜收。随行的国师用罗盘一测点,发现此处就是一块绝佳的风水宝地!
  儿孙们当即决定,以此宝地作为祖坟,命名为“祭马嘶”。他们择吉日为庆公举行了安葬大典。这样,“祭马嘶”就成了祖坟所在地。


2、烟墩街与贵昌阁村
  我村(贵昌阁村)的开基始祖兴秀公,是黄庆公的第九世孙,八世祖启文公的最小的儿子(第五子)。
  清代雍正至乾隆年间,年轻的兴秀公成家立业后,遵父命离开祖地,到“贵昌阁”这方宝地开枝散叶。他勤劳能干,头脑灵活,很快就发家致富,到后来竟拥有了灵山县烟墩街半条街的家业,成为烟墩一带有名的富户。
  解放后,作为受保护的民族工商业,村人还一直收取烟墩街半条街的摊租至1954年。后来,随着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展,阶级斗争的政治氛围也日趋严峻。村人再也不敢到街上收租了,年长日久,街上的土地和房屋就无形中被政府 “没收充公”,或被别人霸占了。全村人于是就成了彻底的“无产阶级”!


3、反班现象
  到了明朝后期,随着家族的繁昌,人口的递增,“祭马嘶(纸马嘶)黄氏”家大族大,后辈之间名字相同的重名的现象多了起来。
  为了明确支系,解决族中后辈重名多的问题,在明朝末年,各房长辈经过商议,决定全家族不再采用原先统一相同的班辈排名,而是由各房自行选择不同的后续班辈字号。这就是“反班”。
  于是,每过若干年代,各房各支系之间就有不同的班辈字号出现,后辈的名字可供选择的字眼多了起来,班辈字号显得多姿多彩。一看字号,不用多说,便可知道他是哪个支系的后裔。这是老祖宗们过人的智慧之一。
  于是,自第五代“国”字辈之后,便开始出现 “反班”:
  如第六代,按原先的班辈字号,应是“仕”字辈,但有的支系则“反班”为“能”字辈;如第十代的字号,各支系的字眼分别是“选”、“立”等;第十五代的字号,则分别是“加”、“翰”、“其”、“式”、“显”、“必”等不同的字眼。


4、同一祖宗,不同方言,不同民族
  
由于支系不少,人口众多,“祭马嘶(纸马嘶)黄氏”全族在每年的春分日公祭共同始祖黄庆公的时候,就出现很多有趣的场景:
  大家虽然同属一祖宗,所操方言却五花八门,有人讲烟墩话,有人操沙坪音,有人讲太平话,有人讲客家话(新民话),还有的讲壮话,如太平镇那丰、那线朝珠公的后裔——“三乡壮”,横县新福镇潘村成功公的后裔,就属于壮族,讲壮话。
  于是,为了统一公祭行动,各支系人员之间沟通,除了使用人数最多的灵山方言之外,有时还必须用粤语,甚至要用普通话来交流。据说,在解放以前公祭黄庆公的时候,主祭就必须用“官话”(国语)来宣读祭文。
  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黄庆公后裔——“祭马嘶(纸马嘶)黄氏”的历史是如此的源远流长了。